您的位置: 首页--> 山西

山西

太原市

太原市,简称“并(bīng)”,古称晋阳,别称并州、龙城。 中国山西省下辖地级市、省会。 位于山西省中部、晋中盆地北端,市境位于东经111°30'~113°09',北纬37°27~38°25'之间。总面积6988平方千米,约占山西省总面积的4.5%。 截至2022年年末,全市常住人口543.50万人。 截至2023年底,太原市下辖6区、3县、1市, 市人民政府驻太原市新建路69号。 太原方言属山西方言中区太原片。
太原市东、西、北三面群山合抱,中南部为汾河河谷平原,整个地势北高南低。 地处大陆内部,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,冬寒夏热、春秋短促、昼夜温差大、降水少且集中。 “古交旧石器文化遗址”的发现,早在10万年前太原区域就有人类居住。远古时期属冀州。 秦于晋阳置太原郡,为太原设郡之始。民国三十七年(1948年),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解放晋中各县,兵临太原城下。10月17日,于榆次成立太原市政府。次年3月1日,太原市政府与晋中行政公署合并成立太原市政府。1949年9月1日,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,改太原市为省辖市。 太原市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,国家历史文化名城,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,华北先进制造业基地。

历史沿革
先秦时期
“古交旧石器文化遗址”的发现,证明早在10万年前就有人类生息、繁衍在太原的土地上。义井和东太堡的“新石器文化遗址”进一步证明,在七八千年前的母系氏族公社早期,太原的先民就曾创造了灿烂的文化。远古时期属冀州,是传统上说的华夏九州之一,为九州之首。
鲁昭公元年(晋平公十七年,前541年),晋国荀吴率兵北征,大败占据今太原一带地区的无终及赤狄别族庙咎(音皋)如,太原地区始入于晋国版图。
春秋末期,晋公室势力渐弱,智、韩、魏、赵、范、中行氏六卿专权。晋定公十五年(前497年),赵鞅向邯郸大夫赵午索取卫国贡献的五百户人口,准备迁入晋阳(故址在今太原南郊古城营一带)。赵午虑及与卫国的关系,迟疑延宕,为赵所杀。赵午之子赵稷联合范氏、中行氏围攻赵鞅。史载:“秋,赵鞅人于晋阳以叛。”晋阳虽为晋国城色,实则已为赵氏占据,成为日后立国根本。
公元前403年,晋大夫赵籍自立为侯,即赵烈侯,初都晋阳,后迁至邯郸。至公元前248年秦伐赵取狼孟(今阳曲黄寨东)等三十七城之前,太原地区一直为赵国土。
秦庄襄王二年(赵孝成王十八年,前248年),秦将蒙骜攻打赵国,取次、狼孟三十七城,太原地人于秦。次年,于晋阳置太原郡,为太原设郡之始。秦王赢政元年(前246年),晋阳叛素,蒙骜再次率兵平定,复置太原郡如初,郡治所设在晋阳。
秦汉至南北朝
二十六年(前221年),秦统一六国,废除周王朝分封诸侯国的制度,以郡统县。初分全国为三十六郡,太原郡为其中之一,辖三十七县,治所晋阳。
汉高祖元年(前206年),楚王项羽分封诸侯国,魏王豹于河东,为西魏王。分原赵国地为二,以张耳为常山王,都信都(今河北冀县);以赵歇为代王,都代(今河北县境内)。旧志载,此时太原地属赵歇。次年(前205年),魏豹降汉,旋复降楚。汉将韩信灭魏豹,平定魏地,仍设河东、太原、上党三郡。太原地属汉。
汉高祖五年(前202年),刘邦称帝,国号汉,史称西汉。汉改周封诸侯、秦设郡县的制度推行郡国并行、以郡国统县的建置。六年,以太原郡二十一县和雁门郡辖县改置韩国,徙韩王信(韩襄王之孙)为韩王,都晋阳,以防备北方匈奴族南下。是年,韩王信上书,以晋阳距边境较远,移国都于马邑(今朔州市)。不久,韩王信叛汉,降于奴,引奴冒顿单于共击太原,曾到达晋阳城附近
汉高祖十一年(前196年),汉将军柴武斩韩王信于参合(今阳高东),平定代地。汉以韩国地改置代国,封皇子刘恒为代王,都晋阳。文帝刘恒二年(前178年),分代国为代、太原二国,立皇子刘参为太原王,都晋阳太原国辖原太原郡故地。四年,徙代王刘武为淮阳王,合代、太原二国为代国,以刘参为代王,都城仍设在晋阳。
武帝元鼎三年(前114年),废除代国,复置太原郡,辖二十一县,治所晋。
元封五年(前106年),设十三州刺史,以监察郡国。并州刺史监察太原、上党、西河、朔方、五原、云中、定襄、雁门、上郡九郡。太原郡仍领二十一县,那治所设在晋阳。终西汉之世,并州及太原郡辖境治所均无变化。太原郡所辖二十一县为晋阳、夜人(今繁峙境内)、界休(今介休南)、榆次(今榆次北)、中都(今平遥西北)、于离(不详)、兹氏(今汾阳南)、狼孟(今阳曲黄寨东)、邬(今介休北,一说在平遥北)、平陶(今文水西南平陶村)汾阳(今静乐西)、京陵(今平遥京陵村,或说在祁县西)、阳曲(今定襄境内)、大陵(今文水东北)、原平(今原平南)祁(今祁县东)、上艾(今平定南)、虒(今五台东北)、阳邑(今太谷东)、广武(今代县西南)、孟(今阳曲大盂)。
新莽时期,郡国区划、建置无常,地名易,甚至一年五易地名,百姓苦不堪记忆。先是于始建国四年(12年)依《尧典》分全国为十二州,后又从《禹贡》之说分全国为九州。天凤元年(14年),又置州牧、部监,分合郡县,改易官称。分并州牧置朔部牧,将西汉太原郡领辖的界休改为界美,榆次改为太原亭,于离改为于合,兹氏改为兹同,狼孟改为狼调,平陶改为多穰,京陵改为致城,大陵改为大宁,祁改为示,阳邑改为繁穰,广武改为信框。
东汉建武元年(25年),刘秀推翻王莽,建国号汉,史称东汉。东汉建武初,整顿建置,废除新莽时的建置及郡国、县名称,恢复西汉旧称;仍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部。并州刺史部仍监察太原等九郡,州、郡治所仍设在晋阳。建武二年,改太原郡为太原国,都晋阳。
经西汉末年的战乱,户口锐减,官职繁多,建武六年(30年)六月诏令全国并省四百余县。西汉太原郡二十一县中,废去夜人、汾阳二县;划广武、原平二县属雁门郡,上艾县归常山国。建武十四年(38年)废太原国,改置太原郡,治所未变。
东汉太原郡辖晋阳、界休、榆次、中都、于离、兹氏、狼孟、邬、盂、平陶、京陵、阳曲、大陵、祁、虑虒、阳邑十六县。
东汉末世,外戚、宦官争权,军阀割据,战火又起。献帝初平四年(193年),并州为公孙瓒的势力范围;建安三年(198年)又为袁绍占据。袁绍以高领并州牧。建安十一年(206年)春,曹操征伐高,并州及所辖太原郡地归于魏。十八年(213年),魏为了扩大势力范围,省并州,合并其地于州,太原郡县属。二十年(215年),分太原郡北部置新兴郡,后又分东部地置乐平郡。
魏文帝黄初元年(220年),复置并州,改太原郡为太原国。后又废国复置郡。并州领太原、上党、西河、雁门及新设置的新兴、乐平六郡。并州、太原郡治所皆在晋阳。三国魏时,太原郡辖晋阳、阳曲、榆次、孟、祁、京陵、中都、大陵、平陶、狼孟、阳邑、邬十二县。
晋、十六国魏咸熙二年(265年),司马炎迫魏元帝曹奂禅位,易魏为晋,史称西晋。西晋时期,沿魏并州建置未改。泰始元年(265年),改太原郡为太原国,都晋阳。并州刺史部统太原国、西河国及上党郡、乐平郡、雁门郡、新兴郡六郡国。太康五年(284年),废太原国,改置为郡。
西晋之世,太原郡辖晋阳、阳曲、榆次、于离、盂、狼孟、阳邑、大陵、祁、平陶、京陵、中都、邬十三县。州刺史部、太原国、太原郡治所皆设于晋阳。
麟嘉元年(晋建兴四年,316年),前赵将军石勒攻打乐平(今阳),刘琨率全部精兵救援,途中被石勒设伏兵击败,全军覆没,并州震惊。留守晋阳的东晋司空长史李弘以城降石勒,太原地为前赵所占据。
光初二年(319年)冬十一月,石勒自称赵王,都襄国(今河北邢台),史称后赵,太原地归后赵。后赵改太原郡为太原国,属并州刺史部转领,都晋阳。
张平率三千兵众弃晋阳逃往平阳(今临汾),复请降燕。太原地区为前燕据有。
建熙十年(东晋太和四年,369年),东晋派大司马桓温伐燕。前燕主慕容暐,以割地为条件,求前秦苻坚援救。及桓温被击退,违约。苻坚大怒,次年遣将军王猛、杨安率步骑六万,兵分两路伐燕。九月,挖地道攻克晋阳,太原地又落人前泰之手。
前秦建元二十年(384年),苻坚亡。并州刺史王腾迎苻坚庶长子不入晋阳,于太安元年(385年)即皇帝位,以晋阳为都。次年,不率兵与西燕慕容永战于陵(今襄汾境内),兵败被杀,太原地区又为西燕所据。
后燕建兴九年(394年),慕容垂遣龙骧将军张崇攻晋阳,西燕守将弃城而逃,太原地复为后燕所得。
北魏皇始元年(396年)八月,道武帝拓跋珪率兵四十万南出马邑(今州),越勾注山(今代县境内),大举征伐后燕。九月占领阳曲,据西山居高临下威胁晋阳。后燕并州牧、辽西王李农大惧,弃城夜适。太原地归属于北魏。
北魏仍置并州,领太原、上党、武乡、乐平、襄垣五郡。并州、太原郡治所设在晋阳。先后对太原郡所领县进行了大规模的合并裁省,仅余十县。
北齐于晋阳置并州尚书省,为别都,与邺都分治政事。仍置太原郡,治所龙山,辖七县。
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五年(576年)冬十月,大举伐齐,十二月到达并州晋阳。北齐齐王留从兄安德王高延宗守并州,自返邺城。高延宗于晋阳僭帝位,改元德昌。次年二月,晋阳被周兵攻破,延宗被擒,并州入于北周。北周遂于晋阳设置并州总管府,又设并州宫及六府(冢宰府、司徒府、宗伯府、司马府、司寇府、司空府),视晋阳为都城。十二月,又废并州宫及六府。并州总管府领太原、乐平二郡。太原郡治所晋阳,领龙山、晋阳、东受阳、中都、阳邑五县。平遥、受阳二县撤销。
隋唐至宋元
文帝开皇元年(581年),仍沿北周制度,设并州总管府于晋阳,以晋王杨广为并州总管。二年,废总管府,置河北道行台尚书省,以杨广为尚书令。九年,又改置总管府。
炀帝大业元年(605年),废总管府。三年,废州设郡。太原郡治所晋阳,领十五县。北齐太原属晋阳县,开皇十年曾分置阳真县,大业元年并入太原县。
唐初建置,废置分合频繁。武德元年(618年),废太原郡,复设并州总管府,治所晋阳,辖县沿隋太原郡十六县。旋又分隋阳直县地先后置抚城县、乌河县(今阳曲凌井店),复析晋阳县地置清源县,划榆社县属韩州。
武德二年(619年)九月,鹰扬校尉刘武周据马邑作乱,并州总管李元吉惧,逃奔长安,太原地区一度被刘武周占据。三年四月,秦王李世民征伐刘武周,并州复定。随之废并州总管府,改置并州。析阳直县地置汾阳(今太原北部阳曲镇);以盂、寿阳二县置受州;以太谷、祁二县置太州;以文水属汾州;以乐平、辽山、平城、石艾四县置辽州。并州辖县缩减为九。
武德四年(621年),复置并州总管府于晋阳,其年改为上总管府,领辖并、介、受、辽、太、榆、汾七州。五年又改为大总管府。六年割文水县属并州;又废太州,以太谷、祁二县属并州。武德七年(624年),改并州大总管府为大都督府,并废阳直县,以其地析置罗阴县(今阳曲洛阴),改汾阳为阳曲县,划文水县复属汾州。
贞观元年(627年),因州县民少官多,李世民思革其弊,对州县大加并省。并州所属的乌河县省入盂县,罗阴县省入阳曲县,划文水县复属并州。其年,分全国为十五道,并州属河东道。八年(634年),废受州,划寿阳、盂、乐平、石艾四县及侨置阳曲县境内的顺州燕然县属并州。十四年(640年),又废燕然县。
武则天天授元年(690年),于晋阳置北都,仍兼督府。中宗神龙元年(705年),罢北都。玄宗开元十一年(723年)复置北都。按唐制,都城所在地称府,非都城所在地称州,因改并州大都督府为太原府。天宝元年(742年)改为北京,同时改石艾县为广阳县。肃宗上元二年(761年)复罢晋阳京都称号,次年又复北都之称。
开元盛世之时,太原府治所晋阳,领辖晋阳、太谷、祁、文水、榆次、盂、寿阳、乐平、广阳、清源、交城(先天二年即713年析置卢川县于今古交炉峪口,开元二年即714年省)、阳曲十三县,终唐季而未改。
同光元年(923年)四月,李存勖称帝,国号唐,史称后唐,以太原为西京。十月灭梁,复称太原为北京。
后唐清泰三年(936年),河东节度使、北京留守兼大同、振武、彰国、威塞等军番汉马步总管石敬瑭,在契丹帮助下称帝于晋阳,建国号晋,史称后晋。割雁门以北及幽州等燕云十六州地于契丹。同年,后晋迁都洛阳,以晋阳为北京,置太原府。
后晋开运四年(947年),北京留守、太原节度使刘知远于晋阳称帝,国号汉,史称后汉。沿后晋称晋阳为北京,仍设太原府,治所晋阳。
后周广顺元年(951年),后汉枢密使、邺都留守郭威灭后汉,建国号周,史称后周。是年,后汉刘知远弟刘崇为北京留守、太原尹、河东节度使,据太原称帝,仍袭汉号,史称北汉。废北京及太原府建置,改置并州。
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(979年),赵光义率兵亲征北汉。四月,北汉帝刘继元以晋阳城降宋,北汉遂亡。赵宋深恨晋阳人民负固顽抗,便下令毁晋阳城,降太原府为并州(紧州,即四等州)军事,移州治所于榆次;废晋阳县,于汾河东新置平晋县;撤销太原县并入榆次县;割交城县隶属大通监;以广阳、乐平二县属平定军。经此一番改置省并,并州领辖阳曲、平晋、文水、祁、太谷、榆次、清源、寿阳、盂九县,以及大通、永利二监。七年(982年)二月,因榆次“地非要会”,将治所迁至唐明镇(今太原城区内)。
淳化四年(993年),效法唐朝制度,分全国为十道,太原属河东道。至道三年(997年),又改分全国为十五路,太原属河东路。因太原地区北近辽,西隔河近夏,于太原设河东经略使、安抚使。
嘉祐四年(1059年),改并州为太原府,元丰元年(1078年)置为次府,大观元年(1107年)又置大都督府,领辖阳曲、太谷、榆次、寿阳、盂、交城(宝元二年即1039年自大通监析出)、文水、祁、清源、平晋(熙宁三年即1070年,曾废入阳曲;政和五年即1115年复置)十县,大通、永利二监。
太宗完颜晟天会三年(北宋徽宗宣和七年,1125年)十月,大举南下攻宋。次年九月攻陷太原,地入于金。其年攻陷宋都汴梁,掳徽宗、钦宗,遂亡北宋。仍称太原为府。
天会六年(1128年),分宋河东路为河东北路、河东南路,各置兵马都总管。河东北路兵马都总管治所设于太原。改太原府为并州太原郡河东总管(简称太原府)。
金统治太原期间,曾于大定二十九年(1189年)分清源县地置徐沟县;贞祐四年(1216年)废平晋县,兴定元年(1217年)复置;兴定二年升盂县为州,不久复改置为县。太原府领辖忻州、平定军两个支郡和阳曲、太谷、平晋、清源、徐沟、榆次、祁、文水、交城、盂、寿阳十一县,同时还领八个军事镇,在阳曲境内有阳曲、百井、赤塘关、天门关、凌井驿五镇;在平晋县境内有晋宁、晋祠二镇;在祁县境内有团柏镇。
太祖元年(金泰和六年,1206年),蒙古族孛儿只斤铁木真称帝,号曰成吉思汗皇帝。十三年(1218年),元将木华黎伐金,攻陷太原,遂废除金朝建置,置太原路总管府,治所阳曲(在今太原城区)。
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八年(1271年)改国号为元。二十七年(1290年),实行中书省、路、州、县四级建置。分全国为一个中书省,十一个行中书省,一百八十五路。山西、河北、山东三地二十九路地处腹里,直属中书省辖领。元成宗大德八年(1304年),太原路发生地震,长达年余。因此,九年颁诏改太原路为冀宁路,仍属中书省。元冀宁路直接领辖十县、十四州,以及设在太原城内管理在城民事的录事司。州下又领有九县,境域远较前代广大。
明清时期
元末,纲纪日紊,民心怨叛,群雄并起,天下骚然。朱元璋军攻克大都(今北京),灭亡元朝,荡灭群雄,遂即帝位,建国号明。洪武元年(1368年)十二月,将军徐达等攻取太原,败扩廓帖木儿,山西全境平定。
明初,改冀宁路为太原府。洪武二年,沿袭元朝制度设山西等处行中书省。又于洪武三年置太原都卫,八年改为山西都指挥司,管领卫所番汉诸军。九年(1376年)改山西等处行中书省为山西承宣布政使司,辖领府、州、县,管理民籍,治所皆在阳曲(今太原市城区)。
明代前期,太原府辖领六州、二十二县。其中府直辖十三县,州辖九县。万历二十三年(1595年),割永宁州(元石州)及其属县归新置的汾州府。至明末,太原府实辖五州二十县,其中府直辖十三县,州辖七县。

返回前一页   ▲ 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