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首頁--> 道学--> 《玄隐遗密》--> 《九常记》 |
貞味者,質之合也。其歸六,其分九,其物之廣十有三萬四千。
歸六者:火鹼水鹽,土甘金辛,木酸度合。氣化之致,多少之變也。 九分者:質之納,量之紀,次之度,本來者也。 氣之合,積之數,交之化,生之式也。 寒熱之變,乾濕之易,蝕化生長之應,成之道也。 天作易,地生容。而人為之,竭生不衡焉。 貞色者,其頪火,物之化,氣之合也。 其歸三,其分九,其物之博八萬有四。 歸三者,其頪金,日之感,氣之蝕,二之合也。 分九者,正奇之度,分食之應,多少之易,感變之量,其化方之彊弱也。 故色之與味,物之質性也。氣之與度,生死之權衡也。 故曰:天地一如,自然圜如,物道常如,人輒衡如。 堇萴辛毒,抑其飆而勝其蝕。 䃒(“hé”)礜殺人,清龢氣血之不治。 用在一心,灋盈同握。 一圜常衡,是謂之夷。夷者,恒如恬也。 立,中極之數五,五為圜而運。 運之極有五,五氣交牝,變化迺申。 化極亦五,五行之用無窮。 陰數五,五六三十而歸。 陽數五,五二十有五盡之。 五者:用之基也,成之數也,果之位也,運之功也,化之初也,變之極也。 故物有反之用,而形其渾一。 一有五變之氣,而用龢則一而相成。 天地人龢也,五行相圜,雷霆之道立也。 日月易,清濁分,氣質感,陰陽化,形以式,五行互錯,雷霆之道行矣。 故刺有燔鍼,灸有暴痏,火之性也。 食以焦,飲以酒,味以苦,火之行也。 湯調之道,亦有其歸,歸化而治,則不能越矣。 火中火,苦濇辛溫,艾也。 火中水,苦辛而涼,菳也。 火中土,苦辛大熱,萴也。苦平,女貞也。 火中木,淡苦溫熱,桂之枝也。 火中金,苦辛熱,磺(雄黃)也。苦辛涼,通木也。 火性炎上,遇物則頪。 火中火,苦寒,芩(黃蓮) ![]() 火中水,苦鹹而濇,楛(黃柏)也。 火中土,微苦而辛溫,苶(丹參)也。 火中木,微苦而酸,樲(棗人)也。苦酸甘寒,栝樓根也。 火中金,苦辛溫,苖(虎掌)也。寒利,蕎(大戟)也。辛苦大燥,碯也。 火性苦烈,頪之則降。 水中水,苦而鹹寒消,鹽也。鹹涼,蜌(馬刀)也。 火者苦辛而燥,鹵也。 土者苦淡甘平澀,藛也。 木者鹹微酸濡,藚(續斷)也。 金者辛甘而淡利,瀉(馬瀉)也。 水中水,大辛而燥,斥(堿)也。 火者鹹辛而酸瀉,土硝也。 土者辛苦寒利,大黃也。 木者淡微酸苦而溫疎, 䒜(“niú”)也。 金者苦微辛而柔濇,樸也。 旋華之性,半陰半陽。浮華曰石,半金半水,此水之大味也。 土中土,甘甜微辛溫,苷,芪、空青也。 火者辛苦甘熱,木薓也。 水者甘微鹹涼,虋也。甘鹹而平,蒲也。 木者甘淡微酸,曾青,苓也。 金者甘微辛溫,參(黨參),桔(桔梗)也。 甘辛而平,黃,苑,萎,石脂,鱗石,石英,餘粮(糧),菖也。 土中土,甘甜微溫,棗也。 火甘辛微苦熱,桂也。甘苦寒, ![]() ![]() 水甘苦微鹹寒,竹瀝也。 木甘淡微酸,葛也。 金甘微酸寒,茅根,椹也。 木中木,苦辛酸溫斂,蔦(“niǎo”,寄生)也。 火酸微辛大熱,硫也。 水者酸微苦寒,楝實, ![]() 土者酸微甘淡涼,藥(芍藥)也。 酸甘生冷炙溫,檕實(山楂)也。 金者酸辛涼,酢樸也。辛微酸溫,梫(五加)也。苦淡微辛涼,茈(柴胡)也。 木中木,酸平濇,螥(五倍)也。 土者酸甘溫,無翼矢也。甘酸熱而濇,蕷(薯蕷)也。 金者酸濇微苦鹹辛溫,荎(五味子)也。 火者酸辛而涼,楙(máo、木瓜)也。 水者酸微辛而苦而寒,石膽也。 金中金,辛淡微苦溫散,麻也。 火者辛苦溫,薊、豕根也。 水者辛酸寒,蓂也。 土者辛微苦平,菟也。 木者辛烈微鹹,茝(故脂)也。 金中金,辛微苦溫,躅(從草從蜀,蜀羊泉)也。 火者辛微苦溫,芭(巴戟天)也。 水者辛微苦寒,菤(卷柏)也。辛寒有毒:苒(藜蘆)也。 土者微酸甘平,昂(從草從卬,鬼督郵)也。 辛微甘寒,鄲(從草從丹,牡丹皮)也。 木者辛微甘溫,藭也。 所以頪者氣也,所以理者味也。 氣之所歸,味之所化,治之所以要矣。 臓有所歸,治有別取。腑有所頪,克則為據。 氣有所通,無以恒用。時有所異,權衡規矩。 物有功利,不奪其機則為芻而已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