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首頁--> 道学--> 《玄隐遗密》--> 《九常记》 |
臓之悅氣,腑之悅味。 臓之悅清,腑之悅濁,腦筋同一,此其恒也。 臓畏乎氣濁,腑畏乎味濁。 是故言益忌者,不可矕也。 味之所來,皆有所主。 氣之所蘊,皆歸其頪。 故先甘後酸,少陽之主。 先辛後酸,陽明之主。 先鹹後苦,太陽之主。 先甘後鹹,少陰之主。 先酸後辛,厥陰之主。 先苦後甘,太陰之主。 陰治守陽,陽治守陰,陰陽不亂,資其無反。龢其氣性,是謂得氣也。 故胃之治以辛酸,龢以淡甘,養恒其生,以食飲百味。 其喜淡而甘,畏酸澀,辛勝酸,怒勝再之。 淡溫為用,胃得榮之。榮則陽龢,龢則病祛。 厚濁則制,制則氣抑。 何謂焉,以其濁之傷其氣也。腑其陽也,其本濁而味厚,故清淡者益矣。 膽之治以甘鹹,龢以苦酸,養恒其生,以清龢澹靜。 其喜微苦而酸,畏甘寒鹹滯,苦寒辛濇勝之,恚勝再之。 淡辛為用,膽其營之。 營則氱衛,衛則腦經慰。 辛濁則散,散則神虛。甘濁則收,收則石滯。 以其濁傷形也,形傷則氱不運。 其本孤臓而蝕,味厚則濇,濇則自腐,故清龢者益矣。 小膓治之以鹹苦,龢以辛熱鹹溫,養恒其生,以灰炭辛斥(音“堿”)。 其喜淡辛而苦。畏酸收甘寒,大苦大辛勝之,憂抑再之。 辛熱斥(音“堿”)平以用,小膓為之。 為則津液攝,攝則髓血不妄。不妄則 ![]() 大酸則抑,抑則氱虛。 甘寒則制,制則不作以下。 以其濁淤寒塞也,形為其客而奪,諸病則形焉。 三焦者六墟也,寄小膓,脘 ![]() 故治之以甘酸,龢以苦鹹,養恒其生,以恬澹嗇服。 其喜清龢淡利,用苦鹹甘。畏辛熱散,苦甘之寒勝之,急燥再之。 其器者眾,其味當愼,故上治苦鹹,中治辛甘,下治鹹辛,則安而為之。 其諸液肅清制節之關,恒運泌陽之舍。 故客邪之乘,氣為其滯而諸器自閉,寒則生結,熱則壯火。 大膓治之以辛溫酸耎,龢之以甘溫苦平。 養恒其生,以薯菜藿荄。 其喜甘潤苦平,腥濁諸物。 畏鹹燥苦瀉,熱汗賊凬,辛熱甘寒勝之,勞苦再之。 其少血弗自溫,故忌寒熱濕淫諸邪。 苦平甘溫為之用,大膓其治之。 治則毋亂,毋亂則氣弗反骨入陽。 虛則自求諸外,故腰腹寒而痠痛。辛龢肥熱補之,用之以不淫。 其病澑腎,邪併筋髓,故動則勞瀉,骨弱不力焉。 膀胱治之以苦鹹,龢以辛利酸軟,養恒其生,以溫平之須。 其喜辛利苦寒微酸。 畏酸濁苦濇,鹹寒甘溫勝之,邪媾再之。 辛利酸軟以運,膀胱受之。受則前利不妄,不妄則臓腑慰而骨氣申爽。 酸大則抑,抑則不運。 不運則骨氣下,下則形異。形異則陽道不闊,痿疪㽷(“shuì”)癃焉。 腦治之以辛溫淡緩,龢以酸軟辛散,養恒其生,以鹹辛苦踈。 其喜甘淡辛散,益氣活血之屬。 當怡志恬神,作息常度。甘淡辛散以龢,龢疎利,利則運常。 運常則五屬恒,恒則作輸以周,能動弗缺。 重下則泄,泄則能搖而器虛。 抑慰則安,愼其所勝而反毒,毒則治之三焦,大辛大甘以散下。 支其火清燥諸木,勿可輕之,輕則不治。 胞牝牡治之以苦溫甘平,龢以酸瀉鹹溫,養恒以時,喜泄惡收。 髓治同肺腸,血治同腸,瘡痒治肺而柔血瀉腸。 故曰:氣,其清也,疎。味,其濁也,秘。 合四時五味,治六氣清濁。 當補而補,用之以氣。 當瀉而瀉,啟扣於味,生可起腐焉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