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首頁--> 道学--> 《玄隐遗密》--> 《黄帝内经·中篇》 |
師言:十二經脈者,生![]() 案脈有輕有重,重者案之至骨,指舉疾來者腎部也。與筋等者,肝部也。與肌肉相得者,脾部也。與血脈相得者,心部也。與皮毛相得者,肺部也。 師言:脈有陰陽,故呼出心與腎,吸入肺與肝,呼吸之間以求脾也。其脈在中,沉者裡也,陰也。浮者表也,陽也。浮者,心肺也。浮而大散者,心也。浮而短濇者,肺也。沉者,肝腎也。牢而長者,肝也。案之濡,舉之實者,腎也。 脈有一陰一陽,一陰二陽,一陰三陽。一陽一陰,一陽二陰,一陽三陰。言非六脈俱動也,浮沉長短滑濇也。浮滑長為陽,沉短濇為陰。一陰一陽者,沉而滑也。一陰二陽者,沉滑而長也。一陰三陽者,浮滑而長,時一沉也。所言一陽一陰者,浮而濇也。一陽二陰者,長而沉濇也。一陽三陰者,沉濇而短,時一浮也。以其經辧順逆生死者也。 師言:關之前者,陽之動也。脈當見九分而浮。過則太過,減則不及。遂上魚者為溢,外為關內為格;此陰乘之脈也。關之後陰之動也,脈當一寸而沉,過則太過,減則不及。遂入尺為覆,為內關外格;此陽乘之脈也,故曰覆溢。其眞臓之脈者,人不病而死也。 經曰:凡人之驚恐恚怒勞動靜,皆為變也。是以夜行,則喘出於腎,淫氣病肺。有所墮恐,喘出於肝,淫氣害脾。有所驚恐,喘出於肺,淫氣傷心。度水跌僕,喘岀於腎,淫氣病骨。當是之時,勇者氣行則已,怯者則著而為病也。 故曰:診病之道,觀人勇怯骨肉皮膚,能知其情;以為診灋也。故飲食飽甚,汗出於胃。驚而奪精,汗出於心。持重遠行,汗出於腎。疾走恐懼,汗出於肝。搖體勞苦,汗出於脾。 故春夏秋冬,四時陰陽。其生病也,起於過用。過者,天常之盈溢不及也。用者,恒行不息以致齎也。天常瞱,則气悶燚。地之峊,則气極窮。物之盛,則其形癕。 天常之虛,則其气否。地不及,則其用燚。人恒虛,則弗以運。故有溢躍,則有痿枯。其有所衡,量之以度。 故天道自然之行有度,應以其龢。地發霒奫之气,蘊釀生成。故過者,天道自然之行往妄也。用者,形諸己之灋度雷行也。 無規,則其行過之。無衡,則其度妄之。故過用者,體運之度量也。 自然之道,其有晦明盈虧,存亡消息。人之生,亦其然。追執有餘,而妄顧不足,病之從來也。 故有其目,則其用隨之。有所致,則其形持之。當染已,不當以染,此為常也。 食气入胃,散精於肝,淫氣於筋。食气入胃,濁气歸心,淫精於脈。 脈 ![]() ![]() ![]() 故太陽臓獨至,厥喘息氣逆。是陰不足陽有餘也。表裡當俱瀉。取之下俞。下俞者,足之俞也。陽明臓獨至,是陽气重併也。 當補陰瀉陽。取之下俞。少陽獨至者,一陽之過也。太陰臓搏者,用心省眞, 五臟 ![]() 一陰至,厥陰之治也。眞虛痏心,厥气留薄,發為自汗,調龢藥食,治在下俞。二陰至,少陰之治也,腹腰滿急,脈氣留薄,便多無汗,調食龢藥,治在中俞。太陽之象,三陽而浮。少陽之象,一陽藏滑而不實也。陽明之象,心之太浮也。厥陰搏至,肝鼓而搏。太陰藏搏,言伏而鼓。二陰搏至,腎沉不浮也。 |